1936年,杭州的高家大小姐高诵芬要结婚了。她带着36个大箱子做嫁妆,还有整整16000包桂花糖银河策略,就这么从大户人家的小姐变成了别人的新娘,开始了新生活。
这场豪华婚礼的背后,其实说的是一个家族的起起落落,还有高诵芬一辈子的变化。
杭州一位大户人家的千金
高诵芬,1918年在杭州的高家呱呱坠地,她家特别有钱,而且家教很严,是那种有名望的大户人家。
从小我就像家里的宝贝疙瘩,爸妈特别疼我,对我宠爱有加。
她老爹高湘,那可是杭州响当当的企业大佬,在杭州开着高义泰布店和高广泰锡器铺,家里做的买卖五花八门,有钱得很,算是当地的大富豪了。
展开剩余93%我妈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的家庭,特别有教养。高诵芬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的,从小就看惯了上流社会的那些规矩和排场。她说话做事都很得体,稳重,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大家族小姐的那种高贵和淡定。
高诵芬小时候,家里请了个老先生教她读书,每天跟着老先生念古文、背诗词,还学各种礼仪规矩。她把那些经书都读得滚瓜烂熟,慢慢地,就变得特别文静、有涵养,性格特别温柔。
老爸经常跟她说:“作为高家的一份子,你得替家里争光。”
妈妈特别用心地规划她的日常生活,从穿衣打扮到说话做事,每个小地方都得自己把关。
高诵芬渐渐长成了一个文雅、含蓄又周到的女孩。
1929年的时候,高诵芬才11岁,正是个青春年少的小姑娘。她对杭州当地的习俗和景色特别感兴趣,满心都是憧憬。但没想到,她老爸早就给她找好了婆家,是住在杭州金洞桥的徐家外甥徐定戡。
徐家和高家,都是杭州城里响当当的大户人家。两家的老一辈关系特别好,老早就有心思让两家结成亲戚。
高诵芬那时候还很小,但她很听爸爸的话,对这门亲事一点都没反对。
高家老规矩多,她心里清楚,自个儿的将来跟家族的声望是拴在一块儿的。
婚事儿一敲定,爸妈就赶紧忙活起她的婚礼来,特别是置办嫁妆这事儿。
老爸疼她疼得不得了,婚礼上的大小事务他都亲力亲为,连装嫁妆的藤条箱子都是他精挑细选的。他还特意为她买了红木家具和铜锡餐具,每样都用心至极。
从家里的桌椅板凳到那些小玩意儿,都能看出父亲对她有多上心,这简直就是高家脸面和自豪的象征。
老妈自己动手做床上的东西,像被子、床单这些,上面还绣着花,每样都做得特别漂亮。
每件家具的每个部分都考虑得十分周全。那些红木家具设计别具一格,雕刻手艺非常精巧,包括有三开门的大衣柜、装饰镜柜、五抽屉的矮柜、盥洗台、书写桌、小边桌、大型餐桌、茶桌、有靠背的椅子、衣帽架,还有娱乐用的麻将桌等等。
每件家具都做得很精致,而且用的都是顶级的木材。
老妈亲手给她做了床上的一套东西,用了顶好的长绒棉做被褥,被面上还是丝锦的,上面绣着特别好看的图案。
餐具方面特别讲究,特地从江西订做了精美的瓷碗瓷盘,还有配套的碗筷、酒杯、装花果的大缸、茶壶这些家伙什儿。而且,为了以后请客吃饭,还特意备下了两套古玩瓷器。这些餐具的每个小细节,都显示着高家的气派。
从订亲到结婚那四年里,嫁妆一点一滴都慢慢备齐了。
这些周到的准备,全都透着父母对她的深深宠爱,同时也表明了父母对她婚姻大事的极度看重。
高诵芬慢慢察觉到,自己很快就要离开家里这个温馨的小窝,开始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。
豪华婚宴,轰动杭州城那场婚礼,真是排场大得惊人,让整个杭州城都轰动了。婚礼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奢华与精致,让人叹为观止。从婚礼场地的布置到宾客的阵容,无一不彰显出这场婚礼的不同凡响。婚礼当天,现场人山人海,来宾们身着华服,璀璨夺目。新人们身着定制的婚纱和礼服,宛如童话中的王子和公主,令人羡慕不已。婚礼仪式庄重而浪漫,每一个环节都设计得恰到好处,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和幸福。这场婚礼不仅让新人们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,也让杭州城的居民们见证了这场盛大的庆典。大家纷纷议论着婚礼的豪华程度和新人们的甜蜜爱情,这场婚礼无疑成为了杭州城近期的一大热点话题。
1936年,高诵芬到了十八岁,婚嫁的事儿都安排妥当了。
高家乃是杭州城里的大户人家,名声在外,婚礼还没办,就已经惹得全城人都议论纷纷了。
婚礼那天,高家大院挂满了红灯笼和彩带,屋里屋外挤满了宾客。来参加婚礼的有钱人和有名望的人一个接一个,差不多把杭州城里大半有头有脸的人都给请来了。
豪宅大门前铺上了鲜红的地毯,院子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篮,场面既大气又喜庆,人来人往,热闹得很。
婚礼那天,高诵芬带来的嫁妆特别多,满满当当装了36个大藤箱。
这36个木箱子排得整整齐齐银河策略,每个箱子都贴上了红纸,代表着好运。里面的每件东西都被好好地打包起来,一点不含糊。
掀开一个箱子盖儿,里头摆着的是红木做的家具,还有铜锡材质的餐具。这些东西都做得很精细,上面的雕刻手艺真是没话说,特别讲究。
宾客们都说,这些家具全都是杭州顶尖的红木师傅手工做出来的,样子大气,雕刻得特别细腻。它们既好用,又像是艺术品,真是漂亮极了。
在嫁妆里头,最抢眼的就是那16000袋的桂花糖了。
这种桂花糖,用料特别挑剔,做起来也相当麻烦。
高家特地挑了些上好的黄桂花,再配上纯正冰糖,细心地调配了一番。
把新鲜的桂花摘掉梗,放到酸梅水里泡着,多换几次水去掉苦味,然后拌上冰糖粉,砸成黏糊糊的样子。拿模具印上些吉祥图案,等它晾干了就切成小块装起来。这样做出来的桂花糕,颜色金灿灿的,闻起来特别香。
要保证东西好吃又上档次,每一步都得慢慢做,细心搞定。
高家为了婚礼,精心准备了六种不同颜色的糖,有黄色的黄桂花糖、白色的代代花糖、红色的玫瑰糖、绿色的薄荷糖、黑色的乌梅糖,还有蓝色的靛青花糖,这六种糖代表着六重福气,意思是六福都到家门了。
婚礼那天,客人们都去领了一小袋桂花糖,算是高家送给大家的喜气和美好祝愿,带回家去。
婚礼现场既严肃正式,又充满了暖暖的温情。
新娘高诵芬穿了一身很传统的中式婚礼服,头戴凤冠,身披霞帔,一举一动都显得特别稳重得体。
妈妈在一旁站着,眼里全是期待和留恋,时不时提醒几句日常要注意的事儿。爸爸高湘,就站在女儿旁边,满脸都是藏不住的兴奋。
他对高诵芬特别疼爱,眼神里满满的都是舍不得。
大家都夸高家小姐性格温婉,行为得体,嫁人那天简直美得让人惊叹。
高诵芬结婚那会儿,嫁妆和婚礼真是轰动了整个杭城。大街小巷都在传她出嫁的场面有多气派,婚礼搞得热热闹闹,嫁妆也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。到场的宾客,没有一个不夸耀、不赞叹的。
高诵芬在这个重要场合里,迈进了自己人生的新篇章。
高家规矩严明,家教严谨,高诵芬心里头明明白白父母的期望。
她肩负着父亲对家族荣耀的厚望,一直以来都尽心尽力,没有丝毫放松。在这种深厚的情感纽带下,她怀揣着高家的自豪,步入了婚姻的殿堂。
在那些不安稳的日子里,人们展现出了顽强的毅力。那个时候,整个世界仿佛都在摇晃,每天都可能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。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,大家没有选择放弃,而是咬紧牙关,硬着头皮往前冲。他们知道,生活虽然艰难,但只要心中有光,脚下就有路。无论是面对物质的匮乏,还是精神的压力,人们都能找到坚持下去的理由。他们相互扶持,共同面对,让那份原本脆弱的信念,在彼此的支撑下变得愈发坚定。大家心里都明白,只有团结一心,才能度过这段难熬的时光。所以,在那些动荡的日子里,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困难和挑战,更多的是人们在逆境中展现出的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。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:无论生活多么艰难,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,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,迎接美好的未来。
1937年,抗日战争打响了,没多久,战争的影子就罩住了杭州,日军一点点往这边靠拢。
高诵芬和徐定戡出身名门,可战争一来,啥都得变。日本鬼子打进杭州,到处乱糟糟的,东西紧缺得厉害。他们一家子,也只好放下架子,为吃穿用度发愁起来。
她压根儿没想过,自己的婚后日子会过得这么颠簸不安。
敌军快打到杭州时,徐家决定躲灾,全家搬到了上海。
那时候的上海,有些地方已经被占了,不过租界里头还算太平。
高诵芬与徐定戡离开了他们深爱的杭州老家,带上孩子和一家老小,历经波折,最终落脚在这座全然陌生的城市。
以前高家那种有钱有势、过得超豪华的日子,现在看来就像是老早以前的事儿了,只能在心里头想想。
那些豪华的陪嫁物品,都得好好打包收起来,只有一点点随身带着,应付日常需要。
到了上海,高诵芬一家在法租界找了个地方住下,日子是越过越不容易了。
因为打仗,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少,徐家以前存的钱和物,慢慢都用得差不多了。高诵芬和徐定戡只好仔细盘算,把每一天的开销都控制好。
高诵芬现在不再是那个养尊处优的名门贵族小姐了,她每天得忙着处理家里的生活琐事,为柴米油盐这些日常开销操心。
她动手学起了家务活,慢慢琢磨着怎么过日子更省钱,连家人的衣服都开始自己缝制。这些日常的点点滴滴,虽然平淡无奇,却让她一点点成熟起来。以前的那些娇气劲儿,逐渐被她的坚强所代替。
在上海的日子里,高诵芬亲身经历并目睹了这个混乱时代的不近人情。
她亲眼看到,好多在杭州认识的朋友和亲人都失去了家园,日子过得很艰难,没法保障了。
一听到老家那边传来的不好的事儿,她心里头就全是担心和难过,没完没了的。
高诵芬一直都很淡定、沉稳,她有自己的办法来保护家人。
我不仅是徐定戡的另一半,还得管着家里的孩子们,更是家里人眼里能撑起一片天的那个人。
她扛着的责任可不轻,不光是得让家里安安稳稳,还得对得起高家和徐家对她的那份沉甸甸的信任。
那段战火纷飞的日子里,高诵芬慢慢丢掉了名门千金的那种娇弱,变得既刚强又果敢。
她掌握了在艰难时期养活自己,还有守护家人的方法。
面对生活的各种压力,她展现出了沉着和顽强的劲头。
她和徐定戡一起扛过难关,两个人互相帮忙,成了对方最坚实的后盾。
抗战打完胜仗后,高诵芬和徐定戡他们一家,总算是能回杭州了。
回到老家一看,嘿,啥都变了样了。
家里头的生意,被战火一烧,差不多全没了,杭州那边的高家老宅,也再没了以前的热闹样儿。
碰到这些事,高诵芬心里头没咋难过,就是挺平静的。
她对小朋友们讲:“家里东西没了不算啥,只要家里人还在一起,那就是最幸福的事儿了。”
在回想和记录里,人生的瞬间被永远留住。我们每个人都在用回忆来重温过去的日子,那些美好的、难过的、平凡的瞬间,在脑海中一遍遍回放。同时,我们也通过书写,把这些珍贵的记忆镌刻在纸上,让它们成为永恒。不论是回忆还是书写,都是我们留住人生瞬间的方式。回忆像是一部私人电影,随时在我们心中播放;而书写则像是一本日记,记录着我们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。在回忆中,我们可以重新体验那些逝去的时光,感受当时的情感,仿佛又回到了过去。而在书写时,我们则用文字把这些瞬间定格下来,让它们成为可以触摸、可以感知的存在。这些被定格的人生瞬间,不仅仅是我们的记忆,更是我们成长的见证。它们让我们明白,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值得被珍惜,因为正是这些瞬间,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。
1949年,咱们新中国成立了,整个社会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她慢慢习惯上了新的日子安排,自己动手干家务活,照料孩子一点点长大。
在时代的大变局里,她还是守着自己那温柔又倔强的做人原则。
在她心里头,当妈当老婆的那些责任,家里条件咋变都没让她有过一丝动摇。
1994年,76岁高龄的高诵芬老人,搬到了澳大利亚,跟家人同住。
这位饱经世事的大姐,心里头藏着一辈子的酸甜苦辣,啥都不往外说。她离开了老家,
在土里刨食的日子里,她心里头老想着以前的那个家,想着那些已经不在了的亲人和过去的日子。
有了家人的鼓励,她打算把那些久藏心底的回忆整理成一本回忆录,把自己和家人的往事都写下来。
她给书写了个名儿,叫《山里的日子碎片》,用最简单的话语,记录了高家和徐家这一百年来发生的快乐悲伤、离合聚散。
在书里,她细说了自己的经历,一开始是高家的大小姐,后来逃难去了上海,最后又回到了杭州。
高诵芬写的文字简简单单,但情感真挚,特别打动人心。
她细说了婚礼那时候的热闹场面,还谈到了战争日子里的不容易,并且写下了她和徐定戡之间,互相扶持的深厚感情。
不去大肆张扬过去的辉煌,就平平淡淡地,用一颗平静的心,去细想那些点点滴滴。
她的笔下,描绘了一位传统女性,在时代变迁的大潮里展现出的顽强。从她的文字中,你能体会到那个岁月里,家族所承载的重担,以及其中流淌的暖暖亲情。
高诵芬花了快一年的功夫写好了这本书,里面写的都是她对人生的一些体会和思考。
她讲起往事,那些热闹的日子慢慢就没了影儿,现在就剩下一种感觉,就是心平气和地回想,也放下了那些事儿。
她说:“我出生在高家,后来嫁到了徐家,这样一来,我既是高家的一份子,也是徐家的媳妇。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变,家里头该担的责任,还有那份亲人间的感情,始终都在那儿,没变过。”
《山居杂忆》这本书一出世,立马就火了,读者们特别喜欢,都说它是咱们近代中国的版《百年孤独》。
书里写的那些大家族的故事,其实就是好多中国家庭随着时代变化的一个写照。
她的文笔沉稳有力,透着一股时间积累的味道,书里的描述一段接一段银河策略,就像是她亲身在历史长河里踏过的印迹。
发布于:山西省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