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文美育润心魂鸿运配资,学业韧性筑基根。7月12日到17日,华南师范大学“点亮涯乡”实践团走进汕尾市城区新港街道,围绕“美育赋能・朋辈同行”主题开展暑期伴学活动。团队把重点放在提升县域儿童的抗挫折能力上,从“学习抗逆力、社会抗逆力、情感抗逆力”三个方面入手,结合自我美、社会美、自然美三类教育内容,通过“支教+调研”“线上+线下”“理论+实践”三种方式,给当地孩子打造既有知识、又有趣味、还能促进成长的美育课堂。
实践团利用汕尾的海洋文化、非遗传统和红色资源,设计了“自我认知—社会参与—自然探索”一整套课程。其中“自我之美”板块有“人物对话”“潮落探秘”“朋辈互助”等课程,引导孩子建立自信和健康心理;“社会之美”板块通过“诗朗诵”“汕拓印形”“渔歌新韵”等活动,让孩子在学非遗的过程中增强对自己家乡的认同;“自然之美”板块结合滨海特色,设计了“做贝壳冰箱贴”“收集夏天的声音”等实践课,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观察力。课程特别重视“大朋友带小朋友”的理念,6名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、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担任“伴学师”,用平等互动的方式给孩子们开展活动。
开营仪式
7月12日的开营仪式围绕“朋辈初逢,携梦启程”展开鸿运配资,通过“团队融入—能力拓展—心灵凝聚”三个环节让大家熟悉起来。“寻人启事”暖场游戏里,孩子们用画笔画下自己的自画像,标出自己的特征,再通过“穿粉色衣服”“扎黑色皮筋”这些细节找同伴,在欢笑中完成了自我介绍;“找不同” 比赛和“击掌好朋友”手掌画活动,则让孩子们在合作中迅速建立信任,还写下了“去赶海”“学会做漂亮手工”等心愿。
“寻人启事”破冰小游戏
下午的“走进诗朗诵”课上,伴学师用“击鼓传书”游戏调动大家的热情。孩子们在《草长莺飞》等诗歌的接龙中,还有赏析主持人康辉的朗诵时,慢慢明白“重音和停顿能造出意境”“传递情感能打动人”的朗诵技巧。课程最后,孩子们分组排练《汕尾浪韵,美育童心》集体朗诵,为结营时的展示做准备。
第二天的课程从“学非遗”和“学榜样”两方面加深教育意义。上午的“汕拓印形”课上鸿运配资,伴学师夏天以“古人怎么记录碑文”设问,引导孩子们探索拓印技艺。从刷白芨水、用鬃刷敲打,到蘸颜料拓印,孩子们在反复练习中掌握了“墨色要浅要匀”的窍门,最后用塑料袋做的拓包在汕尾地图卡上,拓出了“开着紫花的家乡”“蓝色海洋里的渔船”等作品。
孩子们的拓印作品
下午的“人物对话”课围绕彭士禄院士的事迹展开。伴学师用《海底小纵队》动画引出核潜艇知识,再通过“角色剧本杀”让孩子们扮演“少年彭士禄”,在“姓百家姓、吃百家饭”的生平故事里,体会他“只要祖国需要,我愿意贡献一切”的赤诚。孩子们把感受写在课本腰封上:“要像彭爷爷一样,脑袋尖钻进去,屁股圆坐得住!”稚嫩的字迹里,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悄悄扎了根。
到实践第二天结束,团队已经上完3类核心课程,收集了52件孩子的创意作品,形成了“观察记录—反思优化—及时调整”的教学流程。伴学师每天开复盘会,针对“改进拓印工具”“帮孩子投入诗歌情感”等细节修改教案,保证课程既有趣味又有教育意义。接下来,实践团还会开展“渔歌新韵”非遗创新、“妈祖守护”家庭沟通、“贝壳冰箱贴”海洋环保等特色课程,计划举办“汕尾之美” 成果展,让孩子们的作品走进社区。
实践团成员开会讨论实践方案
教育是点燃火焰,而不是填满容器。“点亮涯乡”不只是传递知识,更通过美育唤醒孩子内心的力量,让他们在认识自己、热爱家乡、拥抱自然的过程中,长成能抗压、敢担当的新时代少年。这场以美为桥的实践活动,正把一点点光汇聚成照亮基础教育未来的星河。未来,实践团会继续加深和地方教育部门的合作,让好的课程能在当地长期使用,让美育赋能的种子在更多乡村生根发芽。
南方+记者 欧阳胜勇鸿运配资
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